“脫白”和“有色煙羽”成了近兩年大氣治理領域的兩個“熱詞”,很多人以為是同一個概念,只是叫法不同。
有的文章將地方出臺的“有色煙羽”政策單純解讀為“脫白”,還有的專家在論述脫白意義時,通篇在講“有色煙羽”問題,這兩種情況都屬于概念上的混淆。
事實上,“脫白”與“有色煙羽治理”不是一回事。
先給大家解釋這兩個詞:脫白和有色煙羽都是怎么回事?
“脫白”是什么?
所謂脫白,指煙氣脫白,顧名思義,就是消除工業(yè)排放的白色煙氣。
我們所見到的白色煙氣,一種是因為煙氣中含塵量較高,達不不到排放標準造成“濃煙滾滾”;另一種是雖排放達標,但由于冬季環(huán)境溫度低于煙氣溫度露點而出現(xiàn)白煙現(xiàn)象。
煙氣脫白到底脫什么?
對煙氣脫白的認識,有兩層含義:首先是比較徹底去除煙氣中有害成分,包括減少氮氧化物、硫化物、各種煙塵顆粒物、氣溶膠、超細結晶鹽顆粒物的排放;其次才是減少白煙的視覺觀感。白煙沒了、但煙氣中的有害成分總量沒有根本控制,很明顯是自欺欺人、掩耳盜鈴的做法。
煙氣脫白治理要堅持兩個原則:
一是經(jīng)濟,考慮投資運營成本;
二是務實,走實用的技術路線。
兩種技術框架設計的思路:
一是對白煙污染不太嚴重,但觀感、及實際污染物距離排放標準有差距,稍加改造就能達標的情況,大幅度降低脫硫吸收塔出口煙氣含濕量,輕松滿足達標排放要求,適用在中等規(guī)模以上的燃煤鍋爐等項目;
二是對白煙污染嚴重,觀感、及實際污染物距離排放標準有巨大差距,在不增加輔助熱源前提下,采用“成熟技術”協(xié)同治理的技術路線,在比較經(jīng)濟的投資、運行費用基礎上,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、白煙排放”。
“有色煙羽”是什么?
官方定義是這么說的:煙氣在煙囪口排入大氣的過程中因溫度降低,煙氣中部分汽態(tài)水和污染物會發(fā)生凝結,在煙囪口形成霧狀水汽,霧狀水汽會因天空背景色和天空光照、觀察角度等原因發(fā)生顏色的細微變化,形成“有色煙羽”,通常為白色、灰白色或藍色等顏色。
定義所述的凝結過程包括兩類物質:汽態(tài)水、污染物。在污染物凝結這個層面上,治理“有色煙羽”屬于進一步脫除污染物。
治理有色煙羽并不是在煙氣流程的最末端去控制,事實上它涉及整個煙氣處理系統(tǒng)(脫硫、脫硝、除塵等)的全過程控制。
舉例白色煙羽治理為例子:
產(chǎn)生原因:目前我國大部分燃煤發(fā)電機組脫硫系統(tǒng)采用石灰石-石膏濕法脫硫工藝,該工藝可使煙氣溫度降低至45—55℃,這些低溫飽和濕煙氣直接經(jīng)煙囪進入大氣環(huán)境,遇冷凝結成微小液滴,從而產(chǎn)生“白色煙羽”。
治理措施:將脫硫后的 45-55℃煙氣加溫到 70-80℃,可以消除白色煙羽。加熱溫度,與環(huán)境溫度、環(huán)境濕度、脫硫出口濕煙氣溫度有關。
50℃的濕煙氣、在 10℃的環(huán)境下、加熱到 71.4℃;
50℃的濕煙氣、在 5℃的環(huán)境下、加熱到 86.2℃;
45℃的濕煙氣、在 10℃的環(huán)境下、加熱到 57.9℃;
55℃的濕煙氣、在 10℃的環(huán)境下、加熱到 87.9℃。
可見,在環(huán)境溫度相同情況下,低溫濕煙氣只需要加熱到較低的溫度,就能消除白色煙羽。
按照這個規(guī)律,可以采用“先冷凝再加熱”的方法:即用凝結水先對脫硫后的濕煙氣降溫、再用管式氣時,回收了大量凝結水,由于冷凝后的濕煙氣需要加熱的溫度降低,減少了能耗(水析出后濕煙氣的定壓比熱降低)。
采用濕法脫硫工藝的燃煤機組煙囪出口容易形成“白色煙羽”,直接加熱法雖然能夠消除“白色煙羽”,但會增加機組的運營能耗。采用“先冷凝再加熱的工藝”,是治理白色煙羽的有效節(jié)能措施。